2004—2008 新时期和谐发展

  • 时间: 2011-11-04
  • 浏览: 6147 次

义举催桃李 “扶困助学”树新风

○从2004年开始,基金会理事会议明确提出,将逐步调整工作重心,把工作重点放在“扶困、助难”上,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做一些教育必须、孩子们需要,而教育行政部门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此定位既体现了基金会与时俱进的作风,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极其吻合。

○基金会设立了学生助学、助疗、教师解困基金;资助患重大疾病的教师、学生治疗等。20年来,发放扶困助学专项资金3964多万元,23.83万人次中小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资助;发放了扶困助疗专项资金1159多万元,333名患危重病教师、学生获得助疗上的资助。   2004年到2008年期间,共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超过基金会成立20年来在这方面总体投入的三成。

    随着广州市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市政府对教育财政投入逐渐增加,各项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有了足够的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工作重点也逐步从“振兴广州教育”向“扶困助学”转移。实际上,工作重心转移从第四届也是最后一届“百万行”所确定的“扶困助学”主题,就已经开始了。而在这之前,扶困助学也一直是基金会的工作内容之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企业改革转制,社会上出现了职工下岗和待业现象。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为扶助广州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患危重病学生早日康复,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在1997年、2001年举办了两届扶助困难学生专项资金筹款活动,两届筹款采取义卖形式,并同时举办邮票展览义卖活动。在银行,电视台、电信局的支持下,分别组织了对口助学和晚会电话捐赠热线活动,对学生进行了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教育,筹集资金人民币2994万元。
    从2004年开始,基金会理事会议明确提出,将逐步地调整工作重心,把工作重点放在“扶困、助难”上,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做一些教育必须、孩子们需要,而教育行政部门力所不能及的工作。同时强调,扶困助学、助疗是基金会的一项长期的教育扶贫工程,是基金会为广州教育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工作。这一定位既体现了基金会与时俱进的作风,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极其吻合。从2004年至2008年这五年,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在“扶困助学”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设立了学生助学、助疗,教师解困基金;资助患重大疾病的教师、学生治疗等。留意一下这几年基金会工作动态,人们会发现,基金会每一年的宣传重点,就是扶困助学工作,近几年基金会组织了“贫困学生会亲”等活动,通过贫困学生与捐赠者的会面,宣传捐赠者尊师重教的精神,宣传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刻苦学习精神。
    2006年,基金会会联合广州高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了旨在为广州市高中阶段贫困优秀学生募集奖学金,同时以宣传“保护珠江环境,共创和谐广州”为主题的公益活动——“2006年关爱环境、奉献爱心”沿珠江徒步活动,活动得到社会群众的普遍支持,筹得善款9万多元。
    而研究、制订新的扶困助学方案,更体现了基金会对“扶困助学”工作的重视。基金会修订了《广州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发放办法》,用新的思路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仅仅是在2005年,基金会共投入265万元,扶助广州市持有“救济证”或“特困职工证”的贫困家庭在读中小学生37187人次,帮助解决其书本费问题。同年,因学生助疗专项资金有限,基金会对《广州市学生重大疾病扶助治疗办法》进行了修改,调整了资助金额,当年共投入专项资金约110万元,帮助广州市37名患有重大疾病,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在校学生积极治疗,渡过难关。
    到目前为止,基金会发放扶困助学专项资金3669多万元,24.61万人次中小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资助;发放了扶困助疗专项资金1220多万元,424名患危重病教师、学生获得助疗上的资助。
    近几年来,广州市教育基金会贯彻“用少钱办大事”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筹款活动,努力筹集社会资金,配合市财政开展扶困助学工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每一个困难师生身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教师、学生、家长的赞许。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州市教育基金会的高度评价,纷纷称赞基金会为教师、学生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实事。
    广州市教育基金会20年来的发展,是艰辛的,又是辉煌的;是光荣的,又是自豪的。在这20年中,我们欣喜的感受到,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优先发展教育的观念已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教育先行”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襄助教育、扶助学童、尊师重教的实践行动。在这样的关心和激励下,广州市教育基金会,这一公益机构正在走上民主化、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进一步得到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展望未来,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将会构建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构建更为有效的运作模式,团结更多更广的爱心力量,惠及广州教育的所急所需,为构建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和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利国利民”的教育爱心活动之中;我们相信,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将会书写“扶困助学”新篇章,“集社会之力,兴千秋大业” 的“教育民心工程”的光辉事业将会迈上新台阶!


广州市教育基金会
扫一扫关注